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动态 >

回望2018:来自全国政协的教育关切

2019-01-02 10:31:15来源:人民政协报

关注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难题

2018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召开,减负问题成为这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大环境。

两会期间,委员们更是高度关注减负问题,多件关于减负的提案被提交,王欢等委员继续呼吁减负,提出“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制度来推动素质教育”“正视‘减负’误区”等建议。

全国政协更是将减负问题列为2018年的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之一。2018年4月23日至27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带队,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专题调研组,奔赴湖南进行深入调研;5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全国政协调研组到安徽,就“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2018年7月6日,在以“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为议题的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争相建言,认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减负不是简单减作业、减课时,不是不再提倡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更不是降低教学质量、片面追求教育资源均衡,而是坚决减去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功利化教学行为和违规办学乱象。治理工作应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要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明确设置标准,规范培训行为,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强学校招生管理,严禁将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斩断学校与培训机构背后的利益链条。中小学校要担负起教育主阵地的功能,优化课后服务,妥善解决“三点半”难题。要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变学校“唯分数”评价学生、政府“唯升学率”评价学校的片面做法。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制定

2018年5月1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制定”为议题在京召开。此前的3至4月间,为了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条例》的意见建议,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台盟中央联合调研组赴深圳、贵州两地开展了专题调研。

在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17位委员、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定位、总体思路、基础制度、监管体制等提出建议。委员们认为,互联网快速发展对广大未成年人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社会交往都有重要积极作用,同时网络不良信息泛滥、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也严重威胁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委员们强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涉及法律主体众多,各方的认识和诉求不完全一致,立法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责任分担、社会共治,平衡好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政府职能与企业权利的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短期效果和长效机制的关系,提高立法质量。

与会委员建议,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重在加强基础性制度设计,构建以技术手段为基础、行政管理为补充的制度架构,积极探索建立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识别制度、未成年人专用设备设施供应制度、选择性宵禁和上网时间提醒制度、监护人约束激励制度、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制度等。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按照“一事一负责”原则设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涉及各部门的职责,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家庭、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良性格局。

关注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017年底系列舆情事件引发政府和公众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切。2018年两会,学前教育也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教育焦点之焦点。各民主党派提交的党派提案中,学前教育占所有教育提案的近五分之一,内容涉及早教机构管理、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立法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的社会关注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家长放心安心’。但是,仅仅通过这种监管手段,是否就能够真正办出让人民放心、满意的学前教育?”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刘焱谈及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学前教育的表述时,抛出了这一问题。

在刘焱看来,学前教育的对象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婴幼儿,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是政府与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但是通过技术化手段加强监管,只是保障幼儿权益的辅助手段。刘焱认为,办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学前教育,治本之道不是去安装摄像头,而是切切实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拥有职业的尊严和自豪感,珍惜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增强幼教行业的社会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幼教事业。

刘焱等委员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修订,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督”改为“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儿童托育中育儿过程加强监管”。

2018年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总督学刘利民表示,为什么学前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够,主要是我们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的状况是公办园少、民办园多、无证园乱。怎么做?他说了12个字:扩资源、增普惠、强监管、提质量。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建议,关注民办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并将其列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帮扶重点,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等方式,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降低办学成本,突出公益属性,建立经费投入长效发展机制,努力让民办惠民幼儿园做到“惠而不伤”,吸引更多的民办幼儿园进入普惠行列。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建议,需要进一步明确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科学界定学前教育发展的职责分工,改革学前教育的发展理念,营造有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环境,构建符合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工作模式,特别是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布局结构、办园模式、编制薪酬、师资队伍、管理能力、硬件条件等关键资源的配置给予明确指导和要求。中央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奖补政策,促进省市县落实责任、推动发展。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在首次设立的“委员通道”亮相。谈及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时,周晔表示,多年来,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特殊教育整体质量还需提升。目前,特殊教育教师数量少、专业能力不足,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康复需要。

为此,周晔建议,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数量,优化质量。加强大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增加招生人数,提高办学层次。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扩大培养数量。可以将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调整为提前志愿录取批次,优化生源质量。探索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定向培养机制,加强支持保障。此外,特教教师面对着类别越来越复杂的残疾学生,教学任务日益繁重,而目前特殊教育津贴较低,周晔建议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人才。

程永波委员则呼吁,国家组织专门机构,尽早研制和颁布我国特殊教育专项法规。通过依法执教来推行普特融合、普职融合、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以及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明确相关部门和学校、儿童家长的责任,建立现代化实名普通融合的信息通报系统,建立和完善我国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形成具有稳固性、精准性的国家政策,实现“特教特办”与“制度化”“常规化”的内在统一,办好新时期的特殊教育,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关注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2018年全国两会上,民办教育依然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刘林、俞敏洪等建议为民办学校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让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获得同样的尊严感、荣誉感。其次,赋予民办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让民办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2018年6月29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季度座谈会暨民办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对口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出席并讲话。

委员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办教育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在国家层面,尽快明确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扶持、现有民办学校选择非营利之后对举办者的奖励、选择营利性之后的用地规范、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同时面对外资大规模涌入教育可能带来的问题,要做好风险预估和管控。各级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意义,本着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宗旨,尽快配套落实两类学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充分保护民办教育举办者和师生的权益,激发他们继续做大做强民办教育的积极性。

任芳委员呼吁,尽快落实非营利民办高校教师的公平待遇。任芳认为,非营利民办高校教师社保、住房、医疗等目前与公办高校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平等纳入财政统筹,从待遇上体现公平。为避免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支持的不均衡性,建议教育部设立“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高校专项扶持经费”。大力扶持一批基础好、办学规范、水平层次相对较高的民办高校加快发展,为实施分类管理提供引领与示范。引导地方政府配套政策与经费,鼓励支持办学质量好的地方民办高校坚定走非营利性高校发展道路,也引领带动整体民办高校的质量建设。

刘林委员则建议,在院校和专业设置、项目申报、质量评估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民办学校体制机制特殊性和发展现状,区别对待。另外,积极鼓励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确保人才合理流动。

关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两会期间,高校“双一流”建设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2018年6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高校‘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专题调研组赴重庆调研。刘新成强调,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把握根本遵循,突出重点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要做好保障措施,夯实发展基础;要突出高校的主体地位和责任;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他要求高等学校将学校和学科建设与国家需要相吻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大学治理体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从注重条件投入转向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跃升。地方政府也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引导两类建设高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此后不久,2018年7月16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组在兰州召开座谈会。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在此次会议上指出,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在加强学术能力提升的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前列,常抓不懈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完善。要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树立正确办学观念,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让全校干部、师生拥有强烈认同感、使命感。要发挥地方统筹作用,统筹发展各类高等院校,统筹协调国家项目和省内项目,真正使高校发挥好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作用。

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精准扶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通过职业教育,给予具备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以就业技能。

2018年6月,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率“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调研组在甘肃省调研。此次调研中,雷迅委员指出,一个孩子过早离开校园,用稚嫩双手承担起生活重担,但又因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务农没出路,务工没技能,只好重复低水平的生产生活方式。贺颖春委员强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它能为个体提供上升的通道,更能为一个地区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

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完善转移劳动力培训体系,依托区域内职业学校,建设集教学实训、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实训基地,既满足区域内技能型人才需求,又增加劳务输出,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2018年9月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率领全国政协调研组到宁夏,就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邵鸿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长远。民族地区要不断探索创新,优化教育层次布局,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弥补供需缺口,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平衡协调发展。民族地区要提高教学的科技含量,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毕业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民族地区要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建设特色突出的拔尖院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民族地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民族地区要围绕区域产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综合统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区产业发展能力。

书法进课堂背后的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因此中国书法的特殊性决定了书法教育的特殊作用。2018年6月8-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率全国政协书画室调研组一行到郑州大学,就“书法进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调研。马飚在座谈时指出,书法是汉文字书写的艺术,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在书法学科设置、教材统一、人才队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全面提升书法教育质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针对书法教育散乱的现象,张继委员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全国高校书法专业本科阶段教学大纲,统一规范培养方案,同时留出一定空间以照顾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及资源优势。此外,建议适当加大开门办学力度,各高校之间资源可整合与共享,并重视社会上专家及高水平书法创作、展览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更有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针对书法师资缺乏的情况,张继特别提到,希望全国各类师范院校能为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文化修养,强化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训练,提高书写能力。而且,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切实解决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编制问题,以便优秀的书法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中小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