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新闻 >

姜超评重用经济工作回应:更大减税降费 改革走深走实

2018-12-22 14:55:05来源:金融界网站

更大减税降费,改革走深走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更大减税降费,改革走深走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摘 要

  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我们的解读如下:

  一、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强化逆周期调节

  会议指出,从短期看,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而从中长期看,经济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会议强调,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要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做好“六个稳”,提振市场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二、积极财政加力提效,稳健货币松紧适度

  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去年的“取向不变”升级为“加力提效”,并强调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去年的“保持中性”调整为“松紧适度”,并强调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三、巩固供给改革成果,打好重点攻坚战役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但重心有所调整。供给侧改革方面,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体而言,要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三大攻坚战方面,防风险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精准脱贫要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污染防治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会议提出7项重点工作,其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位居一二,与政治局会议表述一致。会议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会议还强调,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我们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独立,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核心在于市场独立,两者既是“战略机遇”的体现,也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必然选择。

  五、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全方位对外开放

  会议强调要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同时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包括:1)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向管资本转变并推进混改。2)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推动科创板设立和试点注册制落地。4)财税体制改革要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5)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我们的解读如下:

  1.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强化逆周期调节

  首先是对当前经济的判断和对未来经济的展望。会议强调,从短期看,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而从中长期看,经济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

  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从定位上看,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18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而19年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因而“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保持经济合理区间,强化逆周期调节。如何做好经济工作?今年会议着墨甚多。一方面,与去年底相比,今年会议时隔三年重提“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强调要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做好“六个稳”、提振市场信心,这与12月13日政治局会议表述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今年会议首次强调,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姜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积极财政加力提效,稳健货币松紧适度

  其次是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性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表述。会议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6年的“加大力度”、17年的“更加积极有效”、18年的“取向不变”升级为“加力提效”,表态较过去两年更为积极。而今年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意味着在减少财政收入的同时增大财政支出,积极财政力度不可谓不大,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也值得期待!

  稳健的货币政策从16年的“灵活适度”、17年的“保持稳健中性”、18年的“保持中性”调整为“松紧适度”,表态同样较过去两年更为积极。今年会议时隔3年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且未再提及“货币闸门”,也印证表态积极。而“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都将有助于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结构性政策从18年的“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聚焦为“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并强调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社会政策从18年的“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进一步聚焦为“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并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姜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3.巩固供给改革成果,打好重点攻坚战役

  今年的会议同样重点提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但重心均有所调整,供给侧改革重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三大攻坚战重在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与12月13日政治局会议表述基本一致。

  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体而言,要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会议指出,今年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明年要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具体而言,防风险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精准脱贫要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污染防治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姜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会议提出,明年要抓好7项重点工作任务,分别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位居一二,与政治局会议表述一致。具体而言: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

  在我们看来,前者的核心在于技术独立,后者的核心在于市场独立,两者既是“战略机遇”的体现,也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必然选择。

更大减税降费,改革走深走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5.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全方位对外开放

  与去年底会议相比,今年会议对改革和开放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上升。

  体制改革方面,去年底会议强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而今年会议明确强调“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并明确指出“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

  具体包含四个领域的改革:1)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向管资本转变并推进混改;2)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推动科创板设立和试点注册制落地;4)财税体制改革要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对外开放方面,去年底会议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而今年会议进一步升级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并强调“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开放:1)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2)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3)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管控各类风险。

更大减税降费,改革走深走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