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新闻 >

标普获准入国内信用评级市场 国内评级机构要洗牌?

2019-01-28 20:55:09来源:券商中国

  中国债市对外开放再下一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来了。

  1月28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这标志着标普已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国际评级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不仅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人,提升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会加强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国内评级机构的行业洗牌,从而完善和提升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风险识别能力。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早有准备

  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国际评级机构以独立经营主体的身份进入,早有相关制度安排做铺垫,此次标普成为首家国际评级机构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实则是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的又一大实质性举措。

  2017年,央行发布的第7号文就对境外依法设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法人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明确了准入条件。2018年3月,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信用评级机构在境内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协会将对申请注册的评级机构开展市场化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规则》是对央行2017年7号文的进一步细化,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接受境外评级机构注册,国际评级机构可以根据《规则》要求提交申请及所需材料。

  随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就传出加速筹划在中国独资经营的消息。目前,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都设有独资子公司主体,其中,穆迪和标普分别在2018年5月和6月设立穆迪(中国)有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分别为1亿元人民币和1800万美元。根据天眼查显示,惠誉则未在2018年再在中国设立独资实体,目前仍只有在2005年注册的惠誉(北京)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规则》发布后,三家国际评级机构就提交了申请材料,但三家国际评级机构所申请的评级资质不太一样,有的评级机构只申请了针对银行间市场个别几类债券的信用评级资质。

  此前,国际评级机构在中国经营只能采取合资方式。惠誉在中国的合作方是联合资信,穆迪则持有中诚信国际的部分股权,标普虽未持有中国本土评级公司股权,但与上海新世纪资信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在技术和培训方面提供帮助。因此,对于国际评级机构来说,他们对中国债券市场早有多年的了解。

  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人进入中国债市

  中国债市放开国际评级机构准入是我国债市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日就公开表示,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已设立境内法律实体,交易商协会正在开展注册评价工作,完成注册评价后,相关国际评级机构即可开展评级业务。下一步,中国将支持国际评级机构开展评级业务,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服务;降低对外部评级的依赖;推动评级机构的跨国监管合作等方面推动。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投资银行委员会执行总经理、债券承销业务线负责人王超男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评级机构获准进入中国评级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信用评级业务也需要在债市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浪潮中,通过对外开放不断完善评级体系和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债券通”、熊猫债的发展,给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人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很好的平台,但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人对境内评级体系知之甚少,相反,他们对国际评级机构更熟悉,所以,引入国际评级机构,实际上也是可以进一步吸引境外发行人发行熊猫债,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债市,从而提升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有分析认为,今年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统计表明,2018年中国债券市场外资净流入规模约为1000亿美元,占新兴市场流入外资规模的80%。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国债占比已达8.1%,持有全部境内债券占比在2.3%左右,虽然2017、2018年两年随着中国债市扩流入,外资持有量占比有显著增长,但国际比较看,我国债市在吸引外资流入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从熊猫债的维度看,近年来,我国熊猫债发行制度日益完善,目前发行主体已扩大至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截至2018年末,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已累计发行1980.6亿元。

  摩根大通债务资本市场中国主管谢桐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债券通”落地后,境外投资者在境内投资债券的比例尽管较整个债市规模来说还相对比较小,但是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对于越来越多参与境内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人来说,如果有高质量的、可以与海外对标的评级结果,他们会更愿意、更放心去投资。

  “对于中国这一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而言,通过适当引入境外评级机构,有助于激活境外投资人的配置需求,为国内债券市场发展增加新动能,推进债市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谢桐说。

  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和收费模式是否需要本土化?

  放开国际评级机构准入限制,不仅利于进一步吸引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人,也利于国内评级行业的充分竞争。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成立百年,其在评级方法、风险识别能力等方面较为先进,一旦这些机构进入国内评级市场,与国内评级机构同台竞争,也将倒逼国内评级机构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普遍存在评级虚高问题,国际评级机构进入后,短期内为了适应国内市场,可能会针对国内发行人信用评级适当调整评级方法和收费模式。

  “虽然国内信用主体评级普遍都集中在AA+,信用分化不明显,但如果国际评级机构进入后,还是按照原有评级模型进行评级,这是否会对整个信用评级行业,乃至国内债券市场造成冲击还需观察。”北京一资深债券从业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预计国际评级机构进入的短期内,不太可能对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带来明显冲击。

  谢桐也认为,随着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市场上可选的合作机构变多,中国本土评级机构面临着更多竞争。一家评级机构如果给出的所有评级结果都是AAA或者AA+,对于投资人来说,参考意义不大,可能就不再认可其评级结果,这也会倒逼发行人不再选择这样的评级机构。面对国际评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如果寄望本土评级机构给出更为对标的结果,长期看可能意味着一些发债主体资质的下沉。但是这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发行人和投资人的接受都需要过程,尤其是考虑到比如境内债券投资有相关监管规定,能否投资要看评级高低等因素。

  此外,在收费标准方面,北京一评级公司人士透露,目前国内评级机构的收费标准通常是信用主体评级一年10万左右、债项评级一年15万左右、跟踪评级一年5万左右,但由于同业对客户资源竞争激烈,时常会有通过打折等“价格战”的方式吸引客户。相比之下,国际评级机构通常是按照债券发行规模来确定收费标准,通常情况下,国际评级机构的收费标准要比国内评级机构高。所以,国际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如何确定收费标准,也是外界关注的问题。

  “总体看,引入国际评级机构势必会加剧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竞争程度,未来不排除国内评级机构会进行整合洗牌的可能性。”上述评级机构人士称。